【协会动态】《2024上海市BIM发展报告》深度解读(二):BIM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外BIM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NATSPEC发布的《2023年全球BIM教育报告》,全球BIM教育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为建筑、工程和建设(AEC)学生提供BIM教育。课程数量和课程内容均呈上升趋势,全球对BIM技能旺盛需求是BIM相关课程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随着BIM应用成熟度的提升,BIM课程内容也超越了基础的BIM建模,进一步涵盖了更为复杂的应用,如:BIM在设施管理(FM)、成本计算、openBIM信息交换、BIM管理、数字孪生等方面的应用。

随着对BIM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应用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将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与BIM整合,以促进风险和施工管理。同时,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技能。商业智能(BI)提高BIM教育的相关性和效果,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强调了行业与教育机构合作的重要性。这种合作有助于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

二、国内BIM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校通过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将BIM技术和理念融入传统的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的课程中。多所高校从低年级开始引入BIM设计思维模式的教学实践,逐步提升学生对BIM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智能建造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专业,它结合了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管理、机械自动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旨在培养能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即从设计、建造到运维管理等各个环节,应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BIM作为建筑行业数字化的关键要素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 +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作为国家首批1 + X试点证书,证书试点工作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内涵建设均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1+X(BIM)课证融通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该模式通过将传统的学术课程“1”与实践性的证书课程“X”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与高校通过资源互换、建立实践基地等形式,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经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通过实践性学习,积累经验。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最新的BIM技术与行业动态消息,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赛教结合”同样是一种可行的协同育人模式,国内企业通过竞赛形式向高校发出邀请,参赛过程中企业通过对其BIM产品的培训介绍,竞赛目标制定等方式让参赛者快速学习国产BIM应用技术,得到实操锻炼,并获得企业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对国产BIM软件应用推广的重要途径,扩大了国产BIM软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三、上海市BIM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已初步构建BIM的人才教育和职业发展环境,上海市政府将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BIM团队。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的BIM技术应用教育培训体系,支持大专院校和社会机构开展多层次的BIM技术应用教育培训,提高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能力。目前,上海市的部分高校、培训机构已经设置了BIM技术的理论与软件实操等相关课程,开展BIM相关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专业BIM技术人才

2018年上海市部分高校已将BIM引入高校课程教育,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结构性调整,如: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学院方面,同济大学设立了“同济大学-Autodesk建设全生命期管理联合实验室”和“211工程管理信息化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了“BIM研究中心”等。

为实现上海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化落地、企业升级转型及人才培养,在企业、高校、机构间形成战略合作将是上海市BIM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本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已逐步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组织在专业培训、国际化合作、标准研究和交流、实践经验分享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智能建造的标准化和全球化做出有益的贡献。

《2024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电子版可以登录协会和上海BIM推广中心网站下载。

微信扫一扫
分享给好友
上海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中心
Shanghai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enter
联系地址:上海市杨浦区中山北二路901号3号楼2楼 邮政编码:200092
邮箱地址:bim_sh@163.com 联系电话:021-64687133、021-64681017
沪ICP备17038075号-1Powered by CZcms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