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市BIM发展报告》深度解读(七):上海市BIM技术应用与发展十年回顾-典型行业应用

2014年,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沪府办发〔201458号),明确了分阶段、分步骤推进BIM技术应用的目标,是本市系统性推广BIM的里程碑式起点。此后十年间,BIM技术在上海市工程建设领域得以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以下为其在几个典型行业的应用概况。

1、民用建筑BIM应用

过去十年,上海市民用建筑领域BIM技术应用经历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应用范围从设计施工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与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合。

1 关键阶段对比分析

维度

20152018

(探索

20182021

(推广期)

20212024

深化期)

2025

(成熟期)

政策导向

地方标准初步建立(如2016年《上海BIM应用指南》)

政府强制要求公共项目BIM应用(如《三年行动计划》)

全生命周期数据标准出台(如DG/TJ 08-2202-2023

市场自主驱动,BIM与“双碳”、智慧城市政策结合

技术应用

以单点工具为主(建模、碰撞检测)

多专业协同设计、4D/5D管理普及

数字孪生、物联网集成应用兴起

全链条智能化(AI优化设计、自动化施工)

典型案例

上海迪士尼(施工阶段BIM协同)

北外滩来福(全周期BIM管理)

前滩太古里(BIM+数字孪生运维)

上海未来新地标(AI+BIM全流程)

 

2、道桥隧BIM应用

过去十年,在政策支持与主管部门推进下,上海市道桥隧工程的BIM技术应用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全面推广的快速发展阶段,展现了其应用价值。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设计中逐步取代传统二维设计,实现三维建模、设计优化及碰撞检测,提升设计质量。BIM4D施工模拟结合,优化进度管理、减少返工,并在重大工程中实现可视化交底与安全风险预警。2020年后,BIM技术延伸至运维管理,结合物联网(IoT)构建智慧公路监测体系,以BIM为载体,集成所有设施设备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项数据,实现生产要素全覆盖,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互通,提升设施维护效率。

《2025上海市BIM发展报告》深度解读(七):上海市BIM技术应用与发展十年回顾-典型行业应用

1 外环隧道结构健康孪生体

3、水务BIM应用

近十年,BIM技术在上海市水务工程中的应用呈现从试点探索到全生命周期深化的显著趋势。政策层面,从2014年纳入科技创新重点到2024年融入工程审批监管,逐渐形成“设计-施工-运维”的标准闭环。技术应用上,覆盖率不断提升,并与GISIoTAI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从单一设计阶段拓展至施工、运维全流程,经济效益显著,设计返工减少、材料浪费降低;但仍面临数据融合难、跨部门协作低效、中小项目成本效益失衡等挑战。

《2025上海市BIM发展报告》深度解读(七):上海市BIM技术应用与发展十年回顾-典型行业应用

2 BIM建设管理平台进度管理


微信扫一扫
分享给好友
上海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中心
Shanghai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enter
联系地址:上海市杨浦区中山北二路901号3号楼2楼 邮政编码:200092
邮箱地址:bim_sh@163.com 联系电话:021-64687133、021-64681017
沪ICP备17038075号-1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5578号Powered by CZcms

微信公众号